2.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近年来我国建成运营了一大批高坝大库。由于调洪、发电等要求,水库的水位经常变化,显著改变了库区边坡的水文地质环境。例如我国大渡河瀑布沟水库总库容53.37亿m³,正常蓄水位850m,其水位变幅达60m。而且,库区边坡会遭遇地震、降雨和人为扰动等多类荷载作用,容易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水库的安全和效益。譬如,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特水库发生近3亿方巨型滑坡,导致水库报废、3000余人丧生。合理评价库区边坡的地质灾害风险并进行预警,对于保证水库运行安全和评估环境影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尽管现在边坡监测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水电站库区边坡地质灾害风险的预报预警仍然主要依赖于经验判断,缺乏有效的理论方法。因此,需要在监测系统基础上发展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水电工程、管理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大渡河公司适时提出并推进“智能企业”建设,通过“大感知-大传输-大储存-大计算-大分析技术群落”的公共技术支撑,将有层级的“物理企业”和无层级的“数字企业”协同融合,使水电企业呈现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的智能化运行状态。作为智能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边坡灾害以实现信息感知、灾害诊断和风险预警一体化为核心,以强化机理分析基础、提升工程安全性能、提高生产工作效率为目标,具有“动态化、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等优势,可以克服“勘察-设计-施工”传统工程单向思路的局限,最大限度的降低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研究岩土大数据分析、融合、标准化的理论作为支撑。因此,大渡河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研究应瞄准工程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密切结合工程需要,统一部署、逐步推进,形成创新性强、水平高、实用价值大的系列化研究成果。作为这一规划的第一步,本项目拟依托瀑布沟等大型水库边坡,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深入研究,重点突破边坡安全极限和边坡群耦合分析等基础理论,形成基于“信息感知”的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并实现与大渡河公司现有智能企业的相关系统的对接,从而有效提升大渡河公司管辖水电站库区边坡的管控能力,同时提升我国边坡防灾减灾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为保障大型库区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基于此,选取典型边坡各类安全监测设备设施齐全,监测数据历史序列长,已经过部分工程治理的瀑布沟水电站库区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2.1项目概况
(1)工程概况
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大渡河中游汉源县和甘洛县接壤处,距成都直线距离200km,距上游汉源、石棉两县城分别约28km、80km,其下游9km处有成昆铁路汉源车站,坝址附近可通铁路和公路,交通方便。瀑布沟水电站正常蓄水位850.00m,汛期运行限制水位841.00m,死水位790.00m,正常运行水位变幅为60m,总库容53.37亿m³,最大坝高186m,是大渡河中游的控制性工程。枢纽建筑物由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左岸地下厂房系统、左岸泄洪洞、左岸岸边溢洪道、右岸放空洞及尼日河引水工程等组成。电站装机容量360万kW,保证出力92.6万kW,年发电量147.9亿kW·h。
瀑布沟水电站所处汉源县属川西南山地亚热带气候区,地势山高谷深起伏较大,从河谷到低山、低山到中山,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之分。气候的特点垂直变化显著,降雨量集中,河谷地区较干热少雨,河谷低中山地带有向川西南干热河谷气候过渡的特色。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3.3℃。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395.6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8%,最大风速15.3m/s,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48.4mm,历年最大日降水量168.2mm,年平均降水日数143天。
(2)库区边坡情况
瀑布沟水电站坝前拉裂变形体是工程运行期关注的重点,库首右岸拉裂变形体(以下简称“拉裂体”)位于大坝坝轴线右岸上游约780m处,此处自然谷坡大致走向为近SN向,谷坡总体呈折线状,地形上呈陡—缓—陡-缓(下陡上缓)的变化,地貌上呈现出槽脊(沟梁)相间的梳状地貌形态。谷坡坡度在980m高程以下近50°,980m高程以上近40°。2003年2月,由于受右岸低线公路施工(采用硐室大爆破方式开挖)的影响,同时路堑边坡严重超挖形成岸坡切脚,加之坡体特有的地质条件,岸坡出现坡体松弛变形和表层覆盖层(松散堆积体)的失稳,地质上定为右岸拉裂变形体(以下简称拉裂体)。该拉裂变形体距大坝非常近、方量较大、位置较高,故其破坏方式、稳定状况、发展趋势等直接影响电站运营期间地下厂房取水口和大坝的安全。根据拉裂变形体的地形地貌、岩体结构特征、堆积物特征和变形破坏现象,在平面上将拉裂变形体按高程分为I、II两个大区,其中II区依据拉裂变形体中、下部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又细分为3个亚区。I区主要包括变形拉裂体高高程缓坡平台和后缘拉裂缝为主体的高高程(分布在970m高程以上)部分。II区为拉裂变形体I区以外的中、下部坡体部分。截止2018年12月,前后进行了三期加固工程。
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北段东侧,为南北向与北西向、北东向三大构造的复合区,在大地构造部位上属扬子准地台西部之二级构造单元上扬子台褶带范畴。坝址和库首段处于南北向的汉源—昭觉断裂与宜坪—美姑断裂所切割的相对稳定的瓦山断块上。
区内出露地层以震旦系下统陆相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澄江期花岗岩为主;库中段则由上震旦统~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生界红层和下更新统昔格达组地层组成。此外,河谷、支沟及两岸谷坡,尚有零星的第四系冲洪积、冰水河湖相堆积或坡崩积等松散层分布。
区内岩体以弱、微风化为主,风化深度与岩性及地形地貌有关。总体而言,花岗岩较玄武岩、流纹斑岩、凝灰岩风化深度大;声波纵波速度测试资料也反映同级别风化程度的岩石,区内以凝灰岩波速最低,玄武岩次之,花岗岩最高,故凝灰岩为主的岸坡风化卸荷深度相对较大,岩体也相对较为破碎;高高程(右岸750m以上、左岸850m以上)比低高程(右岸750m以下、左岸850m以下)岩体风化深度大,且有强风化分布;古河道下部、单薄山脊岩体风化深度大,且有强风化带分布。
区内四大岩体均属坚硬岩。总体来说,岸坡岩体变形破坏表现不强烈,变形强度和类型与岩性和地形地貌有关。较明显的有两处:一是库首右岸玄武岩倾倒拉裂变形体,即右岸坝前古拉裂体及其上游侧的拉裂变形体;二是坝下游左岸花岗岩崩塌(滑)体。此外,右岸凝灰岩,受小断层和岩性接触带弱面影响,似层面、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碎裂镶嵌结构,完整性差,岸坡表面岩石在风化卸荷作用下,撒落强烈,岸坡稳定性较差。
区内小型冲沟少且切割不深,泥石流活动较弱。枢纽区下游7km处,右岸发育有著名的泥石流沟利子伊达沟,据文献记载,该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型泥石流活动,最近于1981年7月9日发生的泥石流,造成成昆铁路大桥冲毁,列车颠覆的严重自然灾害。
(3)库区边坡监测情况
拉裂变形体安全监测主要包括拉裂体内部变形监测、外部变形监测、渗透压力和支护体应力监测。目前在测的主要监测设施见下表。
表2-1 拉裂体监测设施布置及运行情况
监测项目 |
仪器名称 |
设计 数量 |
单位 |
运行数量 |
监测频次 |
备注 |
|
人工 |
自动 |
||||||
变形监测 |
垂直测斜孔 |
10 |
个 |
9 |
1次/1月 |
/ |
IN08垂直测斜孔于2010年8月被当地村民破坏、IN09垂直测斜孔因拉裂体第三期加固工程自2016年12月开始停测,2019年9月恢复观测。 |
外部变形观测墩 |
21 |
个 |
17 |
/ |
1次/1天 |
T9、T10、T11、T12在高程875m马道层下方,已被水淹没;其余测点,2016年5月纳入外观自动化,每天定时观测。2019年6月新增2个外部变形观测墩 |
|
垂直位移 测点 |
3 |
个 |
3 |
1次/1月 |
1次/1天 |
二等水准人工测量,于2019年3月停测,新建2个外部变形观测墩纳入自动化监测该区域变形 |
|
多点位移计 |
10 |
套 |
4 |
1次/1月 |
1次/3天 |
水平探洞改为多点位移计测量 |
|
GNSS |
6 |
个 |
6 |
/ |
1次/1天 |
末期加固工程新增 |
|
应力应变监测 |
锚索测力计 |
48 |
套 |
28 |
1次/1月 |
1次/3天 |
其中20套已无测值(包括封存、损坏) |
锚索测力计*(新增) |
12 |
套 |
12 |
/ |
1次/3天 |
末期加固工程新增 |
|
锚筋束测力计 |
36 |
套 |
23 |
1次/1月 |
1次/3天 |
其中13套已无测值(包括封存、损坏) |
|
渗压监测 |
渗压计 |
3 |
支 |
0 |
/ |
/ |
均已损坏停测 |
2016年5月在放空洞进口附近的山坡上布置TB09全站仪观测站,对库首右岸拉裂体和古拉裂体原有的外部变形测点进行测量机器人自动化观测,并在TB09观测站上安装1套GNSS设备,通过GNSS实时观测对全站仪观测站的稳定性进行复核。2019年3月,在拉裂体末期加固工程范围内新增了12套4芯锚索,6个GNSS测点,测点布置临近原有的外部变形观测墩。2019年6月,在马道层新建两个外部变形观测墩代替马道层水准测量。
本项目依托瀑布沟水电站库区典型边坡开展研究,通过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系统工程学、信息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以创新学术思想为先导并与工程密切结合,力图有效提升库区边坡地质灾害诊断和预警的精度。拟综合运用现场观测、材料试验、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各种研究手段互相验证、互为补充。重点突破边坡安全极限和边坡群耦合分析等基础理论,形成基于“信息感知”的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并开展工程应用,将库区边坡地质灾害诊断和预警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为瀑布沟水库边坡地质灾害评价和预警提供科技支撑,也为建立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调控方案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2招标范围
结合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库区边坡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的现实需求,开展“大渡河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研究”,项目开展地点为大渡河公司管辖的瀑布沟水电站及近坝库岸边坡,主要工作范围包括:
(1)基础资料收集及细化方案编制: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历史记录进行整理,拟定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和具体工作方法等,形成具备组织实施的细化方案,通过审查后组织实施;
(2)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包括边坡地质力学特性演变机制、边坡渐进破坏机理与安全极限特性、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方法的理论研究;边坡变形破坏的物理模拟、边坡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以及边坡信息感知的技术研究;
(3)智能诊断与预警功能实现:在资料分析和理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研发智慧诊断和预警系统,采购必要的配套硬件设备,实现研究成果的功能应用,同时负责试运行期间的运维维护等工作,达到科学智能诊断和预警管控的目标;
(4)技术服务工作:包含系统现场部署及安装调试工作,负责对研发的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完成边坡监测信息的初始化及历史资料配置,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提炼项目研究成果(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及论文等),对试运行期间的监测与数据进行分析服务。
(5)项目评审及验收:采用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对水库的典型和重点边坡开展应用示范研究,进行系统的变形破坏模拟和地质灾害诊断,可实现对重点边坡地质灾害的智能诊断和有效预警,可评价现有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并给出边坡治理优化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对关键阶段工作进行评审,项目完工后组织专家验收。
2.3计划工期
本项目计划服务期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28个月。主要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1)合同签订后3个月内,开展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编制完成《大渡河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研究细化方案》,通过专家审查。
(2)合同签订后15个月内,完成项目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提交阶段研究成果报告。
(3)合同签订后20个月内,完成库区边坡地质灾害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研发,组织实施系统部署,开展水库边坡的地质灾害诊断与预警系统试运行。
(4)合同签订后28个月内,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内容,完成相关知识产权申报及论文撰写,提交最终研究成果报告和系统试运行报告,通过验收。
3.投标人资格要求3.1投标人应同时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为一般纳税人。
(2)近5年来(2015年1月1日至投标截止时间)具有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或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服务项目业绩。
(3)拟任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或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且具有5年及以上的边坡地质灾害或岩土工程科学研究相关工作经历。
(4)拟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具有正高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教授或研究员)职称,且具有5年及以上的边坡地质灾害或岩土工程科学研究相关工作经历。
3.2未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未被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信用中国”网或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或失信黑名单;未被最高法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清单;或未在禁止投标名单内。
3.3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含母子公司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同时作为投标人参与本招标项目的投标,否则其各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均作为废标处理。
3.4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3.5本次招标采用资格后审方式。
4.招标文件获取4.1 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购标前必须完成供应商注册,已注册的投标人请勿重复注册,注册方法详见本公告附件一。
4.2 购标途径:已完成注册的投标人请登录,在“购标申请”菜单中根据要求上传购标审核资料,审核通过后在线完成招标文件的购买。
4.3 招标文件购买时间:2020年04月14日 09时00分至2020年04月20日 16时30分。未按本公告要求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不得参加投标。
备注:公告查询以电力招标采购网(www.dlztb.com)为准!本网站为经营性收费网站。您的权限不能浏览详细内容,非正式会员请联系办理会员入网注册事宜,并缴费成为正式会员后方可下载详细的招标公告、报名表格等!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具体要求及购买标书操作流程以公告详细内容为准